本刊、网 记者孙宏权 通讯员 胡津玮 叶凡
1997年,33岁的谢文龙大专毕业后,便在苏州老家镇上自家的房子里开了影楼做婚纱摄影,当时的生意很是红火。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谢文龙所在的集镇也卷进“大拆大建”的浪潮。让他掘了很多“金”的影楼,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一夜之间被拆掉。
1999年,谢文龙与江苏响水县小尖镇条房村的孟霞丽女士相识,并结为秦晋之好。
从小就怀揣创业梦想的谢文龙,随后又拜师学艺,自主创业做“核雕”。由于谢文龙勤奋好学,他很快又成为雕刻好手。
2008年,爱人的家乡情结,让掘到创业资金的谢文龙小夫妻决定回苏北做餐饮。主意拿定,他们便来到全国百家名镇、响水县陈家港镇街道花费300多万元购买门脸房,做起餐饮生意。由于是自家房屋,谢文龙自己下厨烧菜,又以菜肴可口,价格便宜,服务周到,很快在当地的餐饮行业站稳了脚跟。
10年后的2018年,一位来他店里就餐的朋友一席话,又让不安分的谢文龙,放弃用心经营多年、市场很好、深受客户青睐的餐饮生意,转产发展芳香四溢的玫瑰花产业。
这年11月初,他们从有关方面获悉,小尖镇小广村有一片500多亩水稻田可以流转。而且,该村民风淳朴,劳动力资源丰富。于是,夫妻俩便驱车来到该村商谈土地流转之事。由于乡村干部都大力支持这个芳香产业的发展,很快便签定土地流转合同,以每亩1000元流转500多亩土地栽植玫瑰花,发展芳香产业。
当年的11月20日,谢文龙花费60多万元从外地购进的玫瑰花苗定植结束。为了提高成活率和科学管理水平,他们高薪聘请了一位花卉技术员。
创业,永远没有坦途,总是充满着荆棘与坎坷。按照科学管理要求,第一年不能采花,保证长壮苗,为下一年盛花期的丰产丰收搭好架子。所以,当零星的玫瑰开花时,他们又花钱雇人把花骨朵全部摘掉。
这一年,购苗花去60多万元,人工花去10多万元,还有购买农机具、管理费用等。谢文龙和爱人在年终盘点时,感叹道,今年是白忙乎一年,分文利润没赚。但再算算当地群众基地务工收入的10多万元,他们又感到欣慰,小广、豫东和四丰等村的60多位村民每年从他们的产业中,每人获得2万多元的务工收入。
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去今两年,谢文龙的“芳香产业”项目,虽然饱受疫情防控影响和市场的瞬息万变,但每年回报还是十分可观的。500余亩生产基地,年产鲜花朵150吨左右,纯露150吨,精油 45公斤多,获利远超7位数。
在回眸自己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艰难历程时,今年已过不惑之年的谢文龙,十分感慨地说,为了实现创业梦想,为了带强产业发展和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我所吃的苦,也是超乎想象的。为了节约农本,有时基地除草他就自己亲自下田。6台“背负式”打草机,全部装满汽油,轮番上阵,一天要干上十四五个小时。由于身背“打草机”,在齐腰深的玫瑰花间行走,谢文龙虽然穿着加厚的裤子,但腿上仍被玫瑰花刺扎得体无完肤。每年的6月上旬末,玫瑰花采摘结束的十天半月内,谢文龙还要亲自驾驶收割机进行秸秆粉碎还田。那也是他最最忙碌的时刻,像是种田人的“三夏”与“双秋”。
踏平坎坷成大道,付出终于有回报。谢文龙在“花香产业”的创业梦想如期实现之后,又把目光投向创造社会价值上。计划打造“中国江苏响水玫瑰小镇”,建设古建文化复兴项目,定为代言响水文化文旅地标,以姑苏古建筑风貌为主题、气势磅礴、彰显国之匠艺。规划立文创教研区。以古建研学、大师工坊、非遗文创、玫瑰教学、为核心功能的文化研学体验基地;玫瑰国潮区。由书法、绘画、雕刻、古乐器等艺术工作室组成.集创作、体验、展销于一体的文化艺术功能区域;以及禅修民宿区、玫瑰生活区、玫瑰饕食区、玫瑰婚嫁区等,成为当地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带动推进当地的乡村早日振兴。
责任编辑:芦丽芳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市县决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