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网 记者孙宏权 通讯员门吉怀
今天79岁,家住江苏省阜宁县顾庄小区的胡儒敬读报、集报、剪报60余年,剪报数百册和收藏数万份报纸。其中既有分门别类的专题册,也有包罗万象的综合册,他的房间里摆满了60余年整理收集的剪报册,要用5吨以上的卡车才能运走,犹如一座百科全书库。
集报剪报六十余载
当记者走近胡儒敬老人家中就会看到,他用来剪报的小桌上面摆放着各种报纸,尺子、剪刀、笔、刀子、浆糊等剪报要使用的工具,房间里数百本厚厚的剪报册子被细心地写上名称和内容概要,剪报内容包罗万象,包括政治、军事、社会、文体等多种内容,都被分门别类的装订成册。
胡儒敬是浙江永嘉县人,他从上学起就喜欢读报、看报,渐渐对报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62年在浙江参军时他就开始剪报,收集了一批当时的时政报道进行剪辑珍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胡儒敬的一位浙江老乡来到阜宁办了一家企业,聘请他担任办公室主任,他之后便在阜宁安家落户。办公室会订很多报纸,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每当看到有意义的报纸,胡儒敬都会随手剪下来保存起来,再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分类、粘贴、装订成册。
这些年里,特别是退休以后,剪报逐渐成了胡儒敬生活中最大的乐趣。老人告诉记者,他平时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就喜欢看报纸,收藏报纸。胡儒敬告诉记者:“剪报不仅能从中了解很多新闻,社会大事件,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很多政府决策,奇闻异事,增长自己的见识,更重要的是剪报是自己的爱好,几十年来从剪报当中寻找很多乐趣,也因为剪报认识许多朋友。
一天不剪报就不舒服
“报刊是时代的脉动,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你如果要知道某年某月某日这世上都发生了什么大事,最有效,最直观的方法就是查阅当时的报刊。我喜欢历史,慢慢地就迷上了剪报。当然,这也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胡儒敬动容地说,这么多年来,家里的房间都被他的剪报占了大半,如果不是老伴的支持,他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多年时间精力来看报和剪报。
在网络阅读时代,城市里的报刊亭越来越少,但胡儒敬却是报刊亭的常客,每天都要去转一转,《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文汇报》《中国电视报》《盐阜大众报》《盐城晚报》《阜宁日报》等都是他每天必看的报纸。“每天上午7:30-10:30、下午2:00-5:30,都是我固定的读报剪报时间”。胡儒敬乐此不疲,读报与剪报,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只要看到报纸上刊登的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家乡的重要新闻以及其他有意思的事情,他都会剪下来,重要的经典收藏,还会用盒子或者箱子珍藏。
把集报剪报分享众人
“近几年报刊,藏集得最齐的要数《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及《阜宁日报》了。每期报纸我阅读之后,就把它小心翼翼地收集起来,2016年6.23风灾我整理了4本剪报、阜宁地理知识3本、康居工程2本、阜宁帮办2本、招商引资6本、县党政代表会议16本,对党说句心里话的专题剪报已完成260多本,还有的正在整理之中”。胡儒敬告诉记者,他做剪报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做个记录者,记录下国家和我们身边的变化,记录下人们关心的大事,经常翻翻看看,既可以增长知识,也是对如今美好生活的一份热爱和见证。
“人上了年纪容易忘事,记不清的时候就会拿出集报剪报册子来翻一翻”。胡儒敬说,因为自己没什么别的爱
好,所以退休后剪报就成了他生活中最大乐趣,不仅开阔眼界,连心情也豁然开朗起来了。在胡儒敬看来,集报、剪报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能让人更多地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跟上时代的脚步,他也十分享受集报、剪报带来的乐趣。
集报、剪报收藏让胡儒敬成了小区里的“百科全书”,他也非常乐意将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与大家分享,常常有邻居亲戚朋友来参观欣赏,每次胡儒敬都热情地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内容。胡儒敬告诉记者,“在今后的日子里,自己会收藏好每一份报纸,做好剪报。报纸就是最后的历史见证者,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我会把集报、剪报爱好坚持下去”。
责任编辑:芦丽芳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市县决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