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网 记者刘健 通讯员王世红
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关键在社区。如何将一个“环境脏乱差、设施老旧破、治理松散弱、矛盾纠纷多”的问题社区转变为一个“人心和善、生活和美、文化和畅、社会和谐”的示范社区?作为全国唯一以伟人“周恩来”总理名字命名的“恩来社区”,创造性将传承弘扬和学习践行伟人精神融入社区治理、植入社区文化、注入社区共建,给出了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的“淮安方案”,走出了一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红色文化为特质、以协同共治为基础的现代社区治理新路径。
“四重转变”
恩来社区创建之效
恩来社区位于淮安古城和新城区结合处,毗邻周恩来纪念馆,占地1.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万。该社区是淮安区为弘扬恩来精神、建好总理家乡而创新打造的社区治理试点示范,原先的社区范围内既有老旧小区,也有商品住宅,是全区基础设施最差,群众反映意见最为集中的社区之一。自“恩来社区创建工程”启动实施以后,社区党建、治理效能、人居环境、精神文明实现全方位转变。
——社区党建实现从“弱”到“强”的能力之变。创建前的社区党组织引领带动能力不强、载体服务功能不足、工作覆盖范围不广、主题教育活动不多,在社区工作中缺乏存在感,基本处于“维持会”的状态,群众认可度普遍偏低。创建后的恩来社区以周恩来“六个杰出楷模”精神为引领,在载体功能上,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由450平方米扩展到2300平方米,打造具有不同功能的社区服务载体,构建层次分明、内涵丰富的恩来社区“1+1+N”品牌体系;在组织设置上,有效整合辖区各类党建资源,将原先的“党总支—社区党支部—党小组”三级架构,变更为“大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架构,基层战斗堡垒更加坚强有力。
——社区管理实现由“散”到“聚”的模式之变。原先的社区下辖新城别墅园、新城、金陵名府、皇冠国际、天恒王府、荷湖星城六个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小区安全防范系统不健全,财物失窃、高空抛物等行为频发,特别是群众缺乏有效的自治组织,社区工作参与度不高,难以真正“当家做主”。创建恩来社区后,在管理模式上着力将分散在各小区的资源力量,聚合形成由社区统筹调度的组织团队,将“一盘散沙”凝成“一个拳头”,组建了九个群众性社会组织,民主选举出317个楼栋长,成立治安、卫生、环保、调解等志愿者队伍,启用智能警务警民通系统,在小区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地下室等部位新建监控169个,警务大屏24小时对小区每个角落实行全覆盖监控,有效提升了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得到了群众的充分认可。
——社区环境实现由“差”到“美”的颜值之变。原先的社区存在严重的脏、乱、差等问题,小区内部违章建筑较多,道路凹凸不平,绿化不到位,垃圾随意倾倒,车辆乱停乱放,外围商铺店面招牌五花八门、油烟排放无序,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相违背,与全国卫生城市称号格格不入。创建恩来社区后,全面开展拆除违章建筑、基础设施提升、绿化种植补植等系列专项行动和整治工程,攻坚拆除违章建筑77个,小区道路全面改造沥青铺面4683.1平方米,重新粉刷楼道、墙面11500平方米,疏通管道3740米、实现雨污分流,栽种大量海棠树并补植景观树木100株,新建电动车雨棚1370平方米及充电桩14座,增设车位80个,建设中心好人广场4600平方米以及多处公共花园、老年健身场所、标准化羽毛球场地,社区面貌得到全面改观。
——社区文明实现由“扰”到“和”的风气之变。原来的社区居民结构复杂,矛盾问题多发,比如先行试点建设的皇冠国际小区,除了少部分城市居民的购房户之外,要么是拆迁户安置,不少是菜农和小作坊从业者,要么是进城购房的农民,对城市生活适应度不高,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性总体较差。甚至极个别群众由于个人利益不能得到满足,常年上访甚至直接进京上访,每月上访七八起,每年群访五六起。创建恩来社区后,通过打造周恩来精神系列宣讲阵地,充分凸显“周恩来”元素,设置周恩来与人民群众在一起的群雕,让居民因住在“恩来社区”而感到光荣和自豪。同时通过户外广告、楼道文化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社区好人事迹,坚持民主协商、倾听群众意见、化解干群邻里矛盾,着力营造和谐社区良好氛围。
“四个突出”
恩来社区创建之法
社区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建设过程中,该区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单位及淮城街道共同参与,社区全体居民主动融入,全面构建多方联动、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一是突出党建引领,推动“单兵作战”转向“协同善治”。加强党的领导,首要一条就是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力、号召力、凝聚力。恩来社区创建以来,始终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党建凝聚各方力量,围着社区想、围着社区转、围着社区干,着力形成社会治理强大合力。夯实基层堡垒。将恩来社区原党总支升格为社区党委,成立六个小区党支部和一个老干部党支部,并根据需要在辖区社会组织中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将组织网络嵌入到社区治理一线、群众生活一线。坚持把基层党建和恩来精神深度融合,发动930余户党员家庭户认领网格志愿岗,有效发挥党员参与社区事务的先锋模范作用。组建党建联盟。以社区党委为“轴心”,将社区辖区内16家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企业、社会组织等党组织纳入社区党建范畴,建立“海棠同心圆”党建联盟,设立物业环境、文化体育、管理服务等类型工作委员会,形成“组织联建、事务联商、社区联治、服务联动”的区域化党建格局。党建共建单位曙光医院每年为社区50岁以上居民、党员干部体检一次,大润发超市为社区志愿者活动积分提供生活用品兑现奖励。创新协商机制。秉持“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理念,坚持“有事大家议、有话大家说、有忙大家帮”的“大家庭”协商机制,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参与社区治理。对社区重要事项,实行收集议题、事项评审、委员议事、落实办理、积分公示“五步议事法”,激发群众参与共治热情。
二是突出社会参与,推动“社区包揽”转向“群众自治”。繁杂的公共事务和多元化的群众需求,使得基层社区在服务中力不从心,迫切需要改变“全能型”角色,从原来大包大揽的管理方式,改变为让社区治理相关利益方共同参与处理社区公共事务。恩来社区注重共建共治共享,创新方式方法,推动社区居民、社会组织、企业等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推选小区“楼栋长”。从党员、热心公益的居民中选拔楼栋长,负责本楼栋的文明关爱、邻里协调、矛盾处置、环卫监管、设施维护等工作,关爱楼栋高龄、空巢、失能、特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切实把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家家户户,让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在第一时间得以解决。打造社区“智囊团”。引导社区内“两代表一委员”、党建专家等组建社区“智库”,针对长期困扰社区的车辆乱停乱放、垃圾倾倒不规范等问题献计献策60余条,因为智囊团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仅一个月时间就拆除违建3000多平方米。发展志愿“服务队”。组建“海棠集结号”志愿者服务队,按照“每户一代表、每天一小时、每周一议事、每月一评比、每年一考核”的“五个一”要求,开展志愿者服务积分活动,参与人数由起初的10个人增至千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热情得到充分激发。
三是突出服务提优,推动 “粗放管理”转向“精细治理”。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数字化、精细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社区服务、提升工作效能。恩来社区积极探索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利于管理、便于服务的原则,变粗放式管理为精细化治理,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细分网格强职能。推动管理服务前端化,将整个社区划分成11个网格,实行组织网、治理网和物联网三网合一,并在网格中植入治安巡逻、卫生保洁、矛盾调解等职能,11名社区工作人员担任全科网格员,发挥“一员多用、多员合一”优势,做到格中有岗、岗中有人,让社区在网格中的抓手更有实效。精准服务解难题。实施网格员“走进流动户、走进机关户、走进困难户”三走进活动,每周上门了解群众需求,倾听百姓心声,吸收居民意见,今年以来已精准协调解决社区居民所急所盼的下水道、地下车库等问题163个,获取涉黑涉恶线索2条。科技赋能提实效。全面推进智慧服务理念,引进智慧社区管理系统,对基础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人脸识别及自动报警系统,安装15杆集照明、监控和信息播报功能为一体的智慧路灯,构建覆盖全社区的物联网,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有效获取各类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提升社区管理水平提供科技支撑。
四是突出文化浸润,推动“外部约束”转向“内心自律”。社区治理既要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外部管控,更要通过文化熏陶促进内在自觉。恩来社区坚持以“恩来精神”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推动全体社区居民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行动自觉。以伟人故事教育人。每周两次宣讲恩来故事和广场播放红色主题影片,积极引导居民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培养社区荣誉感和归属感。每月一日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述社区居民弘扬恩来精神的故事。每年三次组织社区党员、干部、群众代表赴纪念馆敬献花篮,举行纪念周总理诗歌朗诵会。以伟人品德陶冶人。组织文艺志愿者编演《海棠依旧》等20多个展现恩来精神的文艺节目,让居民感受伟人崇高品格。积极宣扬周恩来与邓颖超夫妇总结的“八互”精神与周恩来“十条家规”,每季度举行一次楼道好人评选,每年开展一次好家庭、好夫妻、好子女、好婆媳评选活动,在社区充分彰显“家的温度”,营造和畅家庭良好氛围。以伟人风范感染人。建立了恩来精神主题展馆、“八互”游园、不染亭等恩来精神的宣讲阵地和“信仰的力量”党建文化墙,在楼道口布置楼道文化图片、文字、标牌,图文并茂,富有生活气息和情趣,在社区内所有广场、游园、道口布置了大量户外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广告牌,营造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四点要素”
恩来社区创建之道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治理的“基石”。“恩来社区”以基层党建为引领,以学习践行恩来精神为主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推进社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有益探索,为新时代推进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社区治理的核心在于“党的领导”。恩来社区创建的实践证明,社区治理离不开党的领导,只有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完善起来、力量充实起来、作用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团结和调动一切有利于社区治理的各方资源力量。恩来社区在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党组织扮演了顶层设计者、资源整合者、利益协调者、平台搭建者等角色,从制度建设、服务提供、资源整合、活动创新等方面为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保驾护航。这启示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党的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把社区治理的各方力量团结凝聚起来,引导他们在社区治理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尤其要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亮身份、做示范,从而有效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引领、其他力量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格局。
社区治理的根基在于“群众自治”。习总书记强调,加强社区治理,既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也要发挥居民自治功能,把社区居民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做到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恩来社区坚持“有事大家议、有话大家说、有忙大家帮”,充分发挥了社区治理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了社区组织大包大揽、越位错位的现实局面,真正让群众成为社区治理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监督主体。这启示我们,要充分还权赋能,厘清自治服务与政府公共服务的边界,建立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充分调动退休职工、党员干部、企业家等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积极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将居民自治范畴内的事务由上级下达任务变为居民自主开展,推动社区治理由“为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
社区治理的关键在于“文化滋养”。文化是维系一个国家、民族、地方的内在力量和精神内核,用文化来凝聚共识,能形成最深沉、最持久、最能触及人心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恩来社区坚持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深度挖掘“恩来精神”这座精神文化宝库,深入学习践行、大力传承弘扬,凝聚了人心、净化了风气、维护了稳定、激发了动力,为社区治理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这启示我们,要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时代的风尚塑造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学习教育,因地制宜提炼社区居民高度认同的共同价值观,并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其成为社区居民共同遵守的精神契约。
社区治理的根本在于“民生改善”。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在日常工作中,恩来社区始终秉持以百姓心为心,坚持走群众路线,重大事项让群众参与讨论决策,重要工作通知群众知情,重点矛盾邀请群众协商化解,让群众在一件件具体事务中感受到情感被尊重、讲话有渠道、诉求有回应,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翁,进而积极参与、支持和配合社区各项工作。这启示我们,社区治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需求导向,变居民找社区为社区找居民,强化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一线服务,切实通过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真正了解居民需要什么、期盼什么,所有决策都从群众的视角考虑、从群众的利益出发,社区工作才能真正得到群众拥护。
责任编辑:芦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