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黑土地大省黑龙江风调雨顺,粮食生产迎来“十九连丰”。
推广保护性耕作
齐齐哈尔市龙江县位于黑龙江西部,属于半干旱区,风沙问题突出、土壤风蚀水蚀严重,黑土耕层薄。从2013年开始,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干旱问题,当地的超越现代玉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就开始尝试推行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作业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经过多年坚持,不仅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黑土耕层没有变薄,更重要的是破解了干旱年份玉米减产的痛点,风调雨顺的年份玉米增产明显。
“黑土地保护关键在于用养结合。”超越合作社理事长魏刚告诉记者,传统耕作方式要翻地整地,工序多、成本高、对土壤损伤大,小型拖拉机一天只能耕作十几亩地,人工贵、效率低。当地黑土耕层薄,翻地整地还容易把底层的黄沙翻上来,影响地力,导致粮食减产。传统的耕作方式必须改进,否则合作社托管的40多万亩土地的成本开支巨大,合作社也会难以为继。通过推行免耕种植,省去了秋整地的成本,一台免耕机一天能播种100多亩地,大幅提升了春耕生产效率。从玉米产量表现看,免耕地块的玉米不仅没有减产,反而持续实现稳产,好的年景实现高产。
种植技术强地力
如今,等高种植技术正在垦区得到推广应用。在北大荒集团曙光农场,存在大量坡耕地及侵蚀沟,不仅导致水土流失、黑土层变薄,而且土壤保水保肥性差,粮食产量受到影响。今年,该农场首次采用等高种植技术,取得了预期效果。
曙光农场农业发展部部长张锋表示,等高种植技术模式遵循坡耕地水肥运移规律,平衡不同坡位水分和养分含量,对农田进行精准管理,可减少肥料投入15%,提高作物产量5%,减少水土流失30%。若农场4万亩坡耕地全部应用等高种植技术,每年将节本增效320多万元。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用养结合、科技支撑、综合施策’的原则,推进黑土地保护。”北大荒农业股份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暴勇告诉记者,目前企业集成应用了黑土地保护“六个替代”关键技术模式,即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农药替代传统化学农药、地表水替代地下水、保护性耕作替代传统翻耕、智能化替代机械化、规模化格田替代一般农田。通过对黑土地保护综合施策,有效增强了地力,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
全面落实田长制
黑土地保护既要从技术入手,也要建立起黑土地保护的制度体系,这也是推行《黑土地保护法》的关键所在。从2021年开始,黑龙江省全面实施田长制,种好黑土地,保护责任田。
作为“田长制”网格化管理体系最小单元,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直接面对田间地头,在发挥监管职能的同时,能及时发现苗头性问题,让破坏耕地的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目前,黑龙江设置了省、市、县(区)、乡(镇)、村和网格、户“5+2”七级田长责任体系,让黑土耕地保护利用责任到人头、到部门、到地块,形成全覆盖监管机制,确保黑土耕地不减少、不退化。
责任编辑:江茉
公众号
扫描关注
头条号
市县决策网